位置信息:中国高新网 >> 高新企业 >>  感恩、责任、慈善:一个都不能少
感恩、责任、慈善:一个都不能少
2011年05月31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陈思雅 打印   字号T|T 有0人评论 有102人参与

■短评中国各种经济论坛时常有,而新经济的感恩论坛却不多见。这次新经济感恩论坛昭示着,中国民营企业家,作为改革开放的“先富”,开始担当起带动“后富”角色。虽然“感恩”是个舶来词,《牛津字典》将其定义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在我国,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古诗有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俗语中有曰“吃水不忘挖井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都传递了中华民族的感恩文化。而民营企业感恩最直接且最有效的体现则是善待员工。给予员工优厚的薪酬待遇、上级自降“高
  ■ 短 评

  中国各种经济论坛时常有,而新经济的感恩论坛却不多见。

  这次新经济感恩论坛昭示着,中国民营企业家,作为改革开放的“先富”,开始担当起带动“后富”角色。??

  虽然“感恩”是个舶来词,《牛津字典》将其定义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在我国,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古诗有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俗语中有曰“吃水不忘挖井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都传递了中华民族的感恩文化。

  而民营企业感恩最直接且最有效的体现则是善待员工。给予员工优厚的薪酬待遇、上级自降“高人一等”优越感,与下级一起同甘共苦。这看似增加了企业的人力和物力成本,但是无形之中给企业带来的潜在资本是不容小觑的。

  其实,善待员工就是善待企业的未来。国外一些著名企业,如星巴克给小时工“股份”,埃克森的“草根计划”、通用电气的“献计会”等,这些公司善待员工的举动,不仅保证了员工的忠程度与较低的离职率,还充分调动了员工的凝聚力与工作积极性。

  回想今年9月,“巴比”的一场慈善晚宴让中国百姓看到不少富豪对慈善的冷漠。虽然其中有制度、信仰等多方面原因,但仍折射出一些企业家的参与慈善热情还没有被激发出来。而此次新经济感恩论坛就如同一声集结号,唤起更多企业家的彰显社会责任的意识。

  在慈善这条路上,我们才刚刚起步。中国的民营企业虽然在改革开放中获得了巨大发展,与那些富可敌国的世界一流企业相比仍有一段距离。但是关于慈善的命题并非是“做多与做少”,而是“做和不做”的问题。

  “一个企业家善待他的员工,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就是彰显他们的社会责任。”这句话透露出,绝大多数企业家触手可及的感恩之举。而面对“温饱经济”发展到“富民经济”的历史任务,富民的使命和机遇已经落到广大民营企业家的肩上。

  诚然,依据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善待员工仅是企业彰显社会责任形式的一种,但是这在发展“富民经济”的道路上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陈思雅)

(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刘硕楠)
我要跟帖
102人参与 0人评论
用户  密码  自动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商讯
新闻图片
中兴反击华为诉其三项专利侵权苹果未发布新一代iPhone手机致股价下跌1.6% 京沪高铁动车配3G无线网络 本月内投入运营站在蓝色巨人的肩膀上 IBM:创新是一种科学
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