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阿胶邀您走进南极图片由张斌键摄本报南极中山站1月31日电(特派记者陈瑜)南极的风雪似乎也懂风情。在南极腹地风餐露宿46天后,今天下午3点,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昆仑站队的车队缓缓驶入南极中山站。天空飘起了片片雪花,继而融化,滴落在南极中山站的广场上,似乎在表达队员归来的喜悦心情。这是副领队、昆仑站队队长夏立民第二次去昆仑站,第三次进内陆。他说,此次任务总体顺利,虽然雪橇、车辆难免出现故障,但天公作美,天气状况一直非常理想,白化天、狂风比较少,行进速度比较快,因此比预定时间提
东阿阿胶邀您走进南极
![](pic/attachement/jpg/site2/20110201/005004b736e10eb12ba917.jpg)
图片由张斌键摄
本报南极中山站1月31日电(特派记者陈瑜)南极的风雪似乎也懂风情。在南极腹地风餐露宿46天后,今天下午3点,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昆仑站队的车队缓缓驶入南极中山站。天空飘起了片片雪花,继而融化,滴落在南极中山站的广场上,似乎在表达队员归来的喜悦心情。
这是副领队、昆仑站队队长夏立民第二次去昆仑站,第三次进内陆。他说,此次任务总体顺利,虽然雪橇、车辆难免出现故障,但天公作美,天气状况一直非常理想,白化天、狂风比较少,行进速度比较快,因此比预定时间提前完成了全部任务。
夏立民介绍,在科考方面,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昆仑站队实现了两项零的突破。一是在距离中山站约600公里的冰盖内陆,首次成功安装超低温自动气象站。整套系统由太阳能供电,每隔10分钟采集一次监测的气象数据,并通过ARGOS卫星将数据实时传输至国内。目前自动气象站已经开始正常工作,取得连续的观测数据发往国内。二是在南极昆仑站成功运行我国首座独立设计、制造、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天文科考智能支撑平台。该平台攻克了昆仑站所在的南极Dome A地区极寒、低气压、缺氧条件下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将为我国运行于该地区的各类天文科考仪器提供能源动力、就地自动监测与控制、远程遥测与遥控、海量数据存储等技术支持,并可实现无人值守自主运行,在输出功率、智能化程度等方面超出国外同类平台,同时由于平台的远程监控和数据接收中心位于国内,因而打破了我国南极天文科考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
科考队员们在昆仑站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寒冷。夏立民说,深冰芯场地温度低至零下51—57摄氏度,工作时场地雾气弥漫,以至于大家猜测呼出来的不是二氧化碳,而是干冰。
在中山站前的广场,站上队友用震天的锣鼓欢迎队友凯旋。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刘顺林发表欢迎辞。他说,自去年12月17日从内陆基地出发,昆仑站队在茫茫雪原长途跋涉近1300公里,2010年12月29日抵达我国南极昆仑站后,随即投入了紧张而艰苦的考察中。在南极内陆,队员们经历了严寒、缺氧、暴风雪、白化天、冰裂隙等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挑战,体力消耗极大,身体严重透支,但凭借顽强的意志,经受住各种考验,出色地完成了各项预定任务。尤为可贵的是,在随队医生因严重高原反应提前撤离的情况下,即使身体严重透支,仍然选择继续坚持完成后续的考察任务,是真正的勇士。刘顺林说,这是自2005年建站后,我国第三次组队奔赴南极昆仑站,目前已形成了冰雪、天文为主的多学科综合考察能力。
据了解,为了明年的昆仑站考察,本次昆仑站队接下来还需为后续内陆考察做好准备工作。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