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的两个高新区有力推进豫北、豫南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进程,为承接高端产业转移,吸引外来投资和高素质人才等多方面创新要素集聚提供条件,并辐射带动周边省份相关区域,成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科技厅长赵琛介绍,去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国家队的安阳高新区和南阳高新区辐射带动效应渐显。至此,河南省共建成郑州、洛阳、安阳、南阳4家国家级高新区,5家省级高新区。倚重科技高新区亮点纷呈“十一五”期间,河南省9家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在30%以上,远高于全省工业增加值平
“新批的两个高新区有力推进豫北、豫南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进程,为承接高端产业转移,吸引外来投资和高素质人才等多方面创新要素集聚提供条件,并辐射带动周边省份相关区域,成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科技厅长赵琛介绍,去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国家队的安阳高新区和南阳高新区辐射带动效应渐显。至此,河南省共建成郑州、洛阳、安阳、南阳4家国家级高新区,5家省级高新区。
倚重科技 高新区亮点纷呈
“十一五”期间,河南省9家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在30%以上,远高于全省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2010年全省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648亿元,工业总产值2883亿元,工业增加值875亿元,利税总额370亿元,出口创汇18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90%、298%、294%、212%和225%。截至2010年底,全省高新区已开发总面积77.09平方公里,进区企业总数6184家,其中上亿元企业数198家,区内从业人员36万人。
目前,河南省高新区呈现四大亮点:一是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全省高新区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等方面已成为本地区经济增长新的亮点,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孵化、辐射和引领带动作用。郑州高新区的超硬材料,洛阳高新区的硅材料及光伏产业,南阳高新区的光电产业等,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二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通过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实施“引智入区”等工作,截止2010年底,全省高新区拥有各类研发机构[包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总数达到408家,其中国家级28家,省级160家。科技人员12.5万人,其中从事研究开发人员达到5.8万人。企业拥有授权专利数2442项,全省高新区财政科技经费总额达2.74亿元。三是孵化培育作用大大增强。全省高新区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共建设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2个,其中国家级12个,国家级孵化器数量位居中西部前列,辉煌科技、日立信、拓新生化等高新技术企业从孵化器走出,已成长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力军。四是抗击风险能力逐步提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2009年,郑州高新区GDP、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用域外资金4个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郑州市各县(市)区第一。郑州高新区内高新技术领域企业对全部规模工业的贡献率达到84.3%,科技对经济的贡献大,经济对科技的依存度高。
“十一五”答卷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2008年,河南省政府恢复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实施了67项“双百工程”、“双千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有力引导和支持了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加快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去年9月,国务院时隔18年批准了第一批1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河南省的安阳、南阳高新区榜上有名,与广东、山东一起成为这次获批最多的省份之一。这是继上世纪90年代初郑州国家高新区、洛阳国家高新区建设后,河南省国家级高新区建设的一项重大突破。使河南省国家级高新区的总量增至4家,在数量上居中部省份第一位、全国第五位。
培育形成了洛阳硅材料及光伏、新乡生物医药等1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营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制定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目前已通过省人大初审。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按新标准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17家,仅2009年一年就减免税收10.7亿元。
为切实增强产业集聚区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启动了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已初步确定了10个左右创新型产业集聚区试点,到2012年培育20个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另一方面有效集成科技资源加大支持力度。一是支持产业集聚区研发中心建设,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省产业集聚区内的骨干企业为重点,培育一批省创新型试点企业,争创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二是通过各类科技计划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区自主创新能力。针对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通过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形成和壮大一批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的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三是加快产业集聚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中原学者、科技创新团队培养计划、科技创新杰出人才等计划,鼓励和引导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团队等各类人才服务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同时加强国外、省外科技人才引进。
明确重点 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今年,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以加快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目标,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及新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为重点,积极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项目。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一批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发展一批创新型企业,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产业集聚区产业创新,大力发展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一)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解决产业转型升级技术瓶颈问题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力争攻克一批产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其中包括改造提升煤化工产业,促进电解铝企业节电节本,研究开发钢铁可循环流程工艺,开发超高强度钢。同时,实施兆瓦级风力发电成套装备、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轨道交通关键技术与装备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以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带动形成和壮大一批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
(二)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以战略先导产业和战略支撑产业的骨干企业为重点,加强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以此为依托与省内外、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开展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通过政策措施和各类科技资源集成支持,发展壮大一批创新型企业,并引导更多企业走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以重点领域的优势企业为核心,联合相关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升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风电”“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联盟的发展,争取以河南省为盟主组建“矿山装备”“电解铝高效节能”等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收抵扣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引导推动广大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三)实施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工程,大力发展科技园区和创新基地。抓好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建设,集成各类科技计划、科技政策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及其骨干企业,提高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引导更多产业集聚区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以安阳、南阳两个省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为契机,推动高新区实施“二次创业”,指导郑州、洛阳高新区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指导支持新乡、平顶山等有条件的省级高新区争创国家高新区,新建设3—5家省级高新区;积极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民营科技园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科研单位生产试验基地等建设。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