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描绘IBM对于创新的理解,我认为是——逻辑,IBM让一个抽象、感性以及随机的词语符合了科学的特点,创新在IBM手中变得像数学一样充满了逻辑性。许多的中国互联网企业都在说“创新”,但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创新是什么
中国的企业也许需要从IBM身上学习学习如何才能做到基业长青。
1994年,36岁的吉姆·科林斯在他着名的《基业长青》中说,“创建一家恒久的伟大公司,一个真正值得长青的基业,乃是崇高的使命”。在IT业,能称得上基业长青的企业不多,IBM算是一个。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企业因名字而伟大? IT业前三十年的历史就是IBM前三十年的历史,这句话似乎是每个刚接触计算机时候都会听说过的一句话。1911年,在被称为“托拉斯之父”的弗林特的穿针引线下创建了IBM的前身CTR公司。几年后,名叫托马斯·J·沃森的男人为了让公司从平庸中走出,成为真正具有全球地位的伟大公司,做了一件在当时看来很不可理喻的事,他将公司的名字改成了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但事实证明,一个“霸气”的名字似乎真的对于公司前途有着影响,今年,我们迎来了IBM的百年生日。
实际上,中国人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庸之道一直盛行,但若想成为一家卓越的企业,像老沃森一样霸气一些并没有坏处,拥有足够的野心才有机会最终问鼎,当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自信与狂妄的区别。我们并不是劝说百度改名为“全球互联网公司”,但毫无疑问的是,一家公司的野心是其能否成为一家卓越企业的必备条件。
1924年公司更名为IBM
IBM在1914年几乎破产,1921年时再度濒临破产边缘,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又遭遇困境。郭士纳力挽狂澜,引导IBM从以硬件为主向以软件和服务为主转型,从关注内部向关注客户转型,将已在悬崖边上的IBM从崩溃的边缘拯救回来,使得这一拥有无数传奇的企业有机会在今年庆祝它的100岁生日。而其当年的壮举至今仍为许多人津津乐道,众多企业家将其视为企业转型的经典教材。马克·吐温曾经这样抱怨:“我往往是在机会离去时,才明白这是机会”,直到现在IBM的发展仍受到郭士纳当年思想的影响,如何把握各种机会(包括有利和不利的机会)是中国企业最需要向IBM学习的。
壮士断腕,放弃个人市场
实际上,当年IBM放弃个人计算机市场的举动令当时许多人困惑不已,但其实早在2002年底IBM就已经着手于逐步淡出个人计算机市场了,在那一年IBM就与日本日立公司将双方各自硬盘驱动器业务合并,日立方面拥有合资公司70%的股份,并会在未来3年内全权负责公司经营,同时收购剩余的30%股份。在2004年又出让了IIPC工厂的股份,尽管此次出让使得IBM收获了20.5亿美元,但此举在当时仍被业界看作是“割肉”的行为。随着IBM退出PC市场的竞争,又出让了自己的硬盘业务,IBM显然有意淡化自己在制造方面的身份,而全力转型信息服务的领域,相较于制造管理,专注于服务与销售对IBM来说更划算,尽管IBM笔记本电脑的赫赫威名直到今日仍被许多人铭记,而联想也借此在个人PC市场杀出了一条血路。
强生公司前CEO拉尔夫·拉森曾说过:“成长是赌徒的游戏”。在那个时候,OEM的泛滥早已将个人计算机市场的利润压榨到最低,据IDC发布的报告,笔记本电脑产业的OEM代工程度相当高,仅2002年下半年所产出的笔记本计算机,将近2/3集中在代工制造厂生产。个人电脑就已经进入到低利润的大宗消费产品行列,但尽管如此,能够下定决心壮士断腕的IBM仍然值得所有的中国企业学习。
当然,“壮士断腕”与“割肉饲鹰”完全是两个概念,方正想来当初也是看到了个人电脑制造领域的颓势,因此在去年将其麾下的包括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服务器以及部分数码产品的品牌和销售体系全权交由宏管理,同样是放弃生产商的身份,试图控制住渠道、服务等利润较大的业务,与IBM不同的是方正结果完全沦为宏的渠道商,失去了自己的核心理念,可以说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典型了。IBM放弃PC以及硬盘市场因为其原始基因就是以政府机构为研究对象,霍尔瑞斯的制表机乃是为了应对各类普查工作而诞生,所以,从一开始,IBM面向的对象就已确定为大客户,并施行“租赁制”这一几乎贯穿了IBM百年发展路径的制度,尽管因为这一基因IBM在个人计算机时代没能加冕为王,但世间万物一饮一啄早已注定,其放弃个人计算机市场的损失也并不算大,反而能让其专注转型。而与之相比,方正的做法确实可以算的上是“割肉饲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