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最早生产柴油机的厂家之一。历经80年风雨的老厂经过近十年的跨越式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世界石油主流钻井动力制造商,中国非道路用中高速中大功率内燃机规模最大的研发制造企业,中国重要场合和重点项目内燃机发电设备的主要供应商,以及中国海军装备定型产品指定供应商。用心探寻新“动力”“一支钻井队每年用柴油近1000吨,如果用双燃料发动机,1立方米天然气可以替代700克柴油。按每立方米天然气1.5元、每700克柴油3.5元的价格算,可以节省2元,那么一个钻井队每年可以节约200
济南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最早生产柴油机的厂家之一。历经80年风雨的老厂经过近十年的跨越式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世界石油主流钻井动力制造商,中国非道路用中高速中大功率内燃机规模最大的研发制造企业,中国重要场合和重点项目内燃机发电设备的主要供应商,以及中国海军装备定型产品指定供应商。
用心探寻新“动力”
“一支钻井队每年用柴油近1000吨,如果用双燃料发动机,1立方米天然气可以替代700克柴油。按每立方米天然气1.5元、每700克柴油3.5元的价格算,可以节省2元,那么一个钻井队每年可以节约200万元,1000支钻井队每年可以省出20亿元,将大大降低钻井成本。而且,这种双燃料发动机还能把有害气体排放至少削减50%。”大功率双燃料发动机研制成功后,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钻机所的专家曾做过这样的测算。
这种既能“喝油”又能“吸气”的发动机正是济柴自主研发的产品,成功填补了国内外石油钻探领域大功率双燃料发动机的空白。
“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面对高油价的压力,如何将节能、减排和环保等要求落实在动力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中,这事关科学发展观能否实现”,济南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小兴说,“济柴是动力装备企业,做动力产品,能否在生产理念中融入更具宽泛意义的‘动力’,即从科学发展这个思路上探索‘动力’?从2003年以来,济柴是用了心的。”
在钻井成本中,燃料消耗占20%—30%,能不能利用油田丰富的、低成本的绿色天然气资源代替柴油作为动力机械的燃料呢?经过大量调研与反复论证,2007年,“钻井用2000型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通过了产品质量鉴定,并先后在新疆吐哈油田、苏里格气田开发等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
“市场需要什么就开发什么”
说起“瓦斯”,我们总会把它和矿难联系在一起。而济柴却把这种危险气体变成了动力之源。
煤矿瓦斯不仅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隐患,其中的甲烷也是一种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约为二氧化碳的21倍。近年来,我国煤矿井下瓦斯抽采从少到多,2005年23亿立方米, 2008年达到55亿立方米,今年我国煤矿瓦斯抽采量有望达65亿立方米。而目前瓦斯的实际利用率仅为10%。
通过瓦斯发电,既可以满足煤矿的部分用电,又可以通过国际CDM项目销售温室气体减排量额外获得一部分收益。
“在本项目的研发过程中,济柴紧抓市场,从用户需求入手,打破了以前有什么产品才销售什么产品的惯例,改为市场需要什么就开发什么。”田树民介绍说。
在没有现成的控制系统,又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济柴通过试验积累摸索数据,在详实的数据中总结规律,提出独有的发动机控制理念,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瓦斯发动机的控制系统。由该发动机配套成的发电机组每年可消耗纯瓦斯120万立方米,发电432万度。
田树民说,“在石油市场,我们自主研制并完善了3000系列、4000系列以及16缸大功率发动机;在可燃气体应用领域,积极开发可应用于天然气、瓦斯气、沼气、秸秆气等绿色能源,现已在山西、河南等地数十家煤矿大量投放运用;在船用领域,我们拓展各类大功率船用发动机,受到造船企业的欢迎。”
引进技术有“秘笈”
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公司,济柴有自己的创新“秘笈”。
在济柴每年销售的产品中,60%—70%都是新产品,新产品的层出不穷,靠得是强有力的研发团队。济柴一直坚持“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每年都将销售收入的10%左右作为科技投入,其中,2008年科技投入8500万,以确保技术领先。
自主创新并非闭门造车。“我们不是引进技术,而是与世界顶尖的奥地利内燃机研发测试机构AVL合作,他们根据我们的要求做基本机型的发动机原理设计,我们派十个人的研发队伍过去学习半年,然后把新技术吸收再创新,形成的品牌是我们自己的。”田树民道出了济柴新技术引进的诀窍。
遵循“自主开发与对外技术合作相结合”的原则,济柴着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济柴特色的核心技术,并建立起集新产品设计、样机制造、开发试验、市场推广于一身的研发机制,形成了以产品市场业绩决定研发人员收入的研发薪酬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