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信息:中国高新网 >> 科技园区 >>  “快刀”突围
“快刀”突围
2011年05月31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王延斌 打印   字号T|T 有0人评论 有232人参与

本报记者王延斌与其他研究所相比,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简称激光所)的办公科研大楼实在“不起眼”——外表斑驳的墙皮沾染着灰黑色的岁月痕迹,茶色玻璃窗还是上世纪的建筑时尚,楼内水泥地面,白色内壁,一扇扇刷上米色油漆的木门随着开关“吱嘎”作响。对大多数初访者来说,楼间院内弥漫的,却是上世纪老国企的气味。“我们就是比较低调,”三楼会议室的门虚掩着,副所长贾中青爽朗的笑声在走廊里回荡,“这么跟你说吧,我们就是节省——即使一年的招待费用也从不超过3万元,但是,”他顿了一下,以作强

  本报记者 王延斌

??? 与其他研究所相比,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简称激光所)的办公科研大楼实在“不起眼”——外表斑驳的墙皮沾染着灰黑色的岁月痕迹,茶色玻璃窗还是上世纪的建筑时尚,楼内水泥地面,白色内壁,一扇扇刷上米色油漆的木门随着开关“吱嘎”作响。对大多数初访者来说,楼间院内弥漫的,却是上世纪老国企的气味。

  “我们就是比较低调,”三楼会议室的门虚掩着,副所长贾中青爽朗的笑声在走廊里回荡,“这么跟你说吧,我们就是节省——即使一年的招待费用也从不超过3万元,但是,”他顿了一下,以作强调:“在科研上,我们对做研究的钱向来毫不吝啬。”

  实际上,从未在办公条件上刻意追求的激光所,不仅坐拥“院里14个研发单位产业产值第二”的宝座;而且,从2006年到2009年,每年还有2000多万元的销售入账,根本“不差钱”。

  孙悟空的“隔墙探物”法

  最近,一场类似蚂蚁绊倒大象的经历让激光所扬眉吐气:凭借国内首创的“无损在线检测技术”,激光所在上海宝钢招标会上一举打败GE等国外垄断巨头,一战成名。

  传统的炼钢工艺中,铸胚经过1000多度的高温历炼,通常先冷却到常温,以便于检测热胚有无缺陷,在其完好的情况下,再将其加热到1000多度,以便进入下一个加工程序。如此反复,大量的能源被浪费掉,这种情况令国内钢企巨头们头疼不已。

  15年前,激光所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在1000多度的高温中,铸胚不经过冷却,直接检测,在剔除有缺陷的后,其余的直接被送至后续工艺。”在检测钢管的缺陷时,运用超声波或者涡流检测,“比如利用超声波,做一个探头,当钢管旋转着经过探头时,后者利用超声波能够发现前者内部存在的裂纹或者气筒。”贾中青解释,“这样,从钢管外部便可以看清内部的情况。”此种“无损在线检测技术”,像极了孙悟空的“隔墙探物”法。

  其实,之前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虽经20多年积淀,却未形成大气候,主要的市场仍旧被GE等美国公司垄断。核心技术在外,就像命运攥在别人的手里。即使在宝钢看来,招标会也许只是给国外巨头们施压力的一种形式。不过,这一次GE却真正遇上了麻烦——激光所的产品在技术上与之或许还有差距,但超高的“性价比”却着实打动了宝钢,“可以试一试”。于是,300万元的合同拿到手,“无损在线检测技术”的产业化迈出一大步。

  贾中青自豪,“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研究,开始先模仿,再自主创新,现在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有国产货打败了进口货的象征意义,更搅乱了垄断的市场,最终的受益者还是钢企:“没办法,外企巨头们被迫降价了。”

  走出了第一步,是好的开端。现在,激光所的成套探伤设备已经在山东省20余家钢管厂使用。而在省外,它的用户也蔓延到湖南、浙江、江苏、河北、天津、辽宁、黑龙江等多个省份的近40家大中型钢管厂。

  洼地中隆起“最快的刀”

  激光,这个被视为继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之后的人类第四大发明,曾经被冠以“最快的刀”。在其兴起的前三十年中,它因为独特的光学技术而在军事上获得应用。而在激光所,人们发现:激光确实走进了自己的生产生活——当下,“快刀”已在煤矿、油田、电力、冶金、机械制造、交通等行业内产生无可替代的作用。

  这其中,激光所的创新和产业化尝试,拉近着激光与民用之间的距离。

  “‘无损检测技术’并不是激光所的唯一成果。”贾中青面露自豪。此时,对应着“一项成果支撑起一家公司”的产业逻辑,几家实体公司正在激光所的大旗之下,运转有序。

  荧光灯下,各种仪器堆满工作台,年轻员工们坐在旁边,鼓捣着手中的电路板——作为激光所下属企业之一,科力光电主要从事光电保护装置的研制及推广应用,“现在一年也能做到2000多万产值。”

  五家公司,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一个省级“泰山学者”岗位、三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是激光所的资本,见证着激光所的努力。

  不过,回顾激光所30年的发展,并不是满眼的成绩。从“创业洼地”中突围,“快刀”激光所的崛起也没有想象中那样美。

  远离总部,地处山东经济的低洼带上——鲁西南地区,四周机械工业发达,却与本所的研究方向相去甚远,甚至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周围居然找不到一家同行交流,关键的人才,却每每因为地域所限,“难以引入”。这是激光所的尴尬和无奈所在,即使它一直在努力。

  在这种程度上,诞生在“科学的春天”,一路坎坷,一路艰辛,一路成长,只有“突围”,更能再现出激光所的成长历程。

(责任编辑:刘硕楠)
我要跟帖
232人参与 0人评论
用户  密码  自动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商讯
新闻图片
中兴反击华为诉其三项专利侵权苹果未发布新一代iPhone手机致股价下跌1.6% 京沪高铁动车配3G无线网络 本月内投入运营站在蓝色巨人的肩膀上 IBM:创新是一种科学
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