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目前的2.6%上升到5%以上。力争把新能源等产业发展成为后续支柱产业。制定这一目标,对于我省能源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有着怎样的意义?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现状调查】有一个场景几乎每年都会上演:一到初冬,各地争相抢煤储煤,造成电煤紧张。职能部门及热电厂等人员千方百计、千辛万苦以解“燃煤之急”,保障居民及重点用户取暖、用电需求。还有一个场景很多人记忆犹新:屡屡发生的京西大堵车,被堵车辆蜿蜒上百公里,司机最长的被困10来天,被外媒描写为“史诗般大堵车”
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目前的2.6%上升到5%以上。力争把新能源等产业发展成为后续支柱产业。
制定这一目标,对于我省能源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有着怎样的意义?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现状调查】
有一个场景几乎每年都会上演:一到初冬,各地争相抢煤储煤,造成电煤紧张。职能部门及热电厂等人员千方百计、千辛万苦以解“燃煤之急”,保障居民及重点用户取暖、用电需求。
还有一个场景很多人记忆犹新:屡屡发生的京西大堵车,被堵车辆蜿蜒上百公里,司机最长的被困10来天,被外媒描写为“史诗般大堵车”。这其中,运输煤炭的货车占很大比例。
这两个场景是目前能源发展方式和用能方式的典型注释。
分析我省能源消费构成,2010年,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占全省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97.4%,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可持续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节能减排的压力日益加大。
我省新能源资源丰富。风能资源陆上技术可开发量超过1700万千瓦,近海技术可开发量超过400万千瓦;每年农作物剩余废弃秸秆量超过1200万吨,生物质能发展潜力巨大;水资源量205亿立方米,具备开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条件;全省地热资源可采量相当于94亿吨标准煤。
由于新能源环保、储量丰富等特点,近年来,我省新能源产业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尽管如此,与丰富的资源相比,我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还明显滞后。”省能源局副局长董士党说。
2010年,新能源占全省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仅为2.6%。我省除陆上风力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形成一定规模外,光伏发电刚刚起步,核电、海上风电等开发尚属空白,生物质能利用率不到20%。由于电网建设周期长、进度较慢,滞后于风电场建设,造成风电“入网难”,制约了风电产业发展。
“能源消费压力增大、传统能源发展方式面临严峻考验,从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看,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和用能方式,加快培育和壮大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十分重要和紧迫的战略任务。”董士党说。
【“十二五”行动】
有专家认为,新能源开发可能成为未来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成为最有创造就业和财富能力的新经济支柱。目前,全球投向新能源,特别是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资金数量激增。“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董士党说。
我省提出,把新能源产业培育为战略支撑产业,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为主线,按照规模化、聚集化、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化进程。
占比5%的目标将具体体现在:新能源发电装机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15%,比2010年提高7.5个百分点。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900万千瓦、30万千瓦和70万千瓦;太阳能集热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500万平方米。
对准存在的症结,我省开出了加速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