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宝峰马贺兵特约记者魏春“一颗坚毅的心,一双智慧的脚,踏遍千山万水,他用军人特有的方式,为大地上崛起的奇迹定位……”这是在“感动甘肃·2010十大陇人骄子”颁奖现场,评委会为兰州军区某测绘信息中心主任王明孝所宣读的颁奖辞。从事测绘26年间,王明孝扎根西北测绘一线,不畏艰难险阻,积极探索实践,勇于攻坚克难,敢于开拓创新,足迹遍及西部的戈壁大漠、雪山高原,创造了我国和我军测绘领域的多个奇迹、填补了多项空白,把忠诚使命的誓言镌刻在了大西北的土地上,留下一串又一串浸润着心血和汗水的
??? 黄宝峰 马贺兵 特约记者 魏春
“一颗坚毅的心,一双智慧的脚,踏遍千山万水,他用军人特有的方式,为大地上崛起的奇迹定位……”这是在“感动甘肃·2010十大陇人骄子”颁奖现场,评委会为兰州军区某测绘信息中心主任王明孝所宣读的颁奖辞。
从事测绘26年间,王明孝扎根西北测绘一线,不畏艰难险阻,积极探索实践,勇于攻坚克难,敢于开拓创新,足迹遍及西部的戈壁大漠、雪山高原,创造了我国和我军测绘领域的多个奇迹、填补了多项空白,把忠诚使命的誓言镌刻在了大西北的土地上,留下一串又一串浸润着心血和汗水的足迹,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人赞叹的辉煌业绩。
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他忠诚使命的坚定信念
“我是一个贫困农村家庭出身的孩子,是党的温暖让我能够吃饱饭,有学上,参了军,如今成长为部队的高级工程师,我这辈子感谢党,会竭尽全力完成好党赋予我的使命任务。”王明孝常讲。正是怀揣这份感恩之心,1987年,王明孝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毕业时,面对留校任教、进科研单位工作的机会,他坚定地选择了大西北的基层单位,当大家问他原因时,他说:“大西北还有200万平方公里的无图区,我是西北人,又是共产党员,我不去谁去!”
在西北地区搞野外测绘,就是与死神交锋,与死亡相伴。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二年,王明孝所在中队进入阿勒泰地区执行首测友谊峰海拔高度的任务。虽然是6月底,但阿勒泰山深处仍然天寒地冻。刚去不到两天,他就高烧39℃多,但仍然带病坚持作业。在翻越陡峭的果戈习盖达坂时,他被前面失足摔下的一匹马撞倒滚出去10多米,幸亏被一块大石挡住,才没有掉下悬崖。
走了7天还没有到达目的地,给养没了,9匹马也摔死了2匹,翻译和向导说什么也不肯往前走了,连马匹也拉回去了。是进还是退,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党小组会上,刚刚摆脱死神威胁的王明孝第一个站了起来说:“后退就是逃兵!党交给的任务,再苦再难也要坚决完成!”
在缺吃少喝的22天里,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他和战友扛着仪器成功登上友谊峰,以海拔4374米的准确数据,改写了苏联50年代测量的4469米的标高。
从事野外测量工作以来,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很多。正是这些“九死一生”的磨砺,使王明孝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把忠诚使命作为人生道路抉择的思想根基,把献身国防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目标,始终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王明孝多次回绝科研院所的优厚待遇、地方企业的高薪聘请、同学朋友的盛情相邀,全身心扑在军事测绘事业上,先后32次在高原高寒地区出色完成重大测绘保障任务,翻越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200多座、河流千余条,行程240多万公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一名军人对党的忠实承诺。
测绘聚焦打赢,着力打造智慧的千里眼
随着我军信息化转型步伐的加快,测绘兵的使命和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军事地图的提供者转变为军事测绘保障的全程参与者,王明孝也将更多的目光转向用科研成果提高战斗力上。
2007年秋,一场实兵对抗演习即将打响。刚刚重新标绘完首长决心图的兰州军区某部李参谋揉了揉发红的眼睛,对一同来指挥所参加演习的王明孝说:“真要打起仗来,这样标图多费劲!能不能标图工作轻松些,逼真些?”
王明孝带领科研团队通过对遥感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地形仿真技术、三维动画技术等进行有机结合,一套融合电子沙盘、军事要图标绘、战场环境模拟、各兵种要素配备、战场态势,形象直观反映敌我双方战役战斗态势的三维立体标绘系统研发成功。这套系统首次使军队标号从平面静止走向立体变动,让战场态势真正实现三维标号、三维标绘和三维显示。
王明孝带着他的科研队伍,大胆创新,使部队测勤保障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他们自主研发《数字地图网络分发系统》《战略军事地理信息应用服务系统》《基于遥感影像的战场目标毁伤效果评估方法研究》等一批科研成果先后在部队推广应用。
用信息因子为首脑机关打造一双智慧的千里眼,瞬息感知战场,如今不是空话。
融合思维,勇攀科研创新巅峰
2009年11月18日,兰州军区信息工程科技创新工作站在王明孝所在的单位成立,这是全军第一家军区级科技创新工作站。1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技术顾问,王明孝和他麾下的9名弟子,走进创新工作站的专家和骨干队伍,这为他勇攀科研创新高峰又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天气可以预测,海啸可以预警,去年8月,舟曲突发的特大泥石流自然灾害,却没有被任何人感知。一向嗅觉敏锐的王明孝将这一研究课题捕获。在创新工作站成立之前,王明孝或许只是一想而过,如今,有雄厚的科研团队作支撑,有了思想就是有了课题,就不愁搞不出科研成果。
不久后,他提出的《兰州战区重点地区山体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科研项目,虽然涉及了测绘信息、气象水文、通信工程等多个领域,但借助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6家进站单位的技术优势,通过军地联姻为科研攻关铺平了道路。
拥有庞大的技术力量支持,创新发展最缺的是什么?拥有融合创新的思想,王明孝正是这样的科研擎旗人。
高原病与测绘学有什么联系?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王明孝在郑州参加完学术会议后,二者就有了紧密的联系,并将解决高原病魔咒。
“在高原地区,海拔差50米,用药的剂量、治疗方案、配备的医疗仪器都是不同的。原先的海拔2000米、2500米、3000米一刀切的做法不适合高原病诊治,传统的口口相传的经验适用范围小,难以形成科学的诊疗体系。”年初,王明孝提出基于地理空间的高原病研究,一语切中要害,而第三军医大学则主动与他达成研究意向。从测绘到医学,不仅是学科的跨越,更是创新思想融合的巅峰。
王明孝也总能从针眼里捞到“大鱼”。2010年8月王明孝看到一则新闻: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王育华教授成功研制了一种新型发光材料,可以作为黑暗环境中的警戒指示照明。
近些年,我军研制的夜光地图,发光时间短,强度弱,夜光材料遇水易分解,且含有的放射性元素对人体危害巨大。当天,王明孝就迫不及待地找到王教授,向他请教夜光材料的有关知识。几个月后,基于两种无辐射稀土夜光材料的《环保低碳夜光地图制作技术与生产工艺研究》项目提出。
经过几个月的联合攻关,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夜光地图印刷、夜光军队标号制作、夜光地形沙盘模型制作等多项新技术,首张持续发光8个小时,兼具防潮,防水、防火功能的夜光地图问世,满足了部队全天候作战训练需要。同时,这套产品也一举获得4项国防专利。
倾心尽力,打造一流的科研团队
独木难成林。今年年初,测绘信息中心申报的15个科研项目中,有6个是由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技术人员主持研发的。从一棵人人仰望的苍天大树,到带动小树成长,打破独木难成林局面的正是王明孝本人。
学术面前没有高低,只有对错,只要有人帮带扶持,年轻人可以超越一切。王明孝欣赏年轻人搞科研的魄力和自信,也能大胆使用年轻人,在他的帮带下和扶持下,很多人从默默无闻中声名远播。
“主任,我觉得你提的算法有几处不妥。”业务处处长刘兴科,是个软件开发高手,在执行青藏铁路轨道测量任务中,就在业务会前2个小时,对王明孝的GPS接收机原有数据处理软件的实时监控和数据自动化处理功能提出质疑。经过论证和推算后,王明孝坦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鼓励大家多向刘兴科学习。
刘兴科如鱼得水,重新研究开发的GPS轨道线测量数据自动接收与处理软件,实现了数据自动接收、实时评差解算、自动输入成果,提高工效20多倍,该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如今,刘兴科已经成为军区的“科技标兵”、全军测绘领域RTG+RTK技术的学科带头人。
在这种氛围下,很多人走上了自主搞科研的路子,也引来无数“金凤凰”。2009年,国防科技大学硕士李文武,家在昆明,本来毕业想留在南方。可从网上得知王明孝爱才惜才的事迹后,坚决要求来到王明孝麾下工作,目前已经成为测绘信息中心的业务骨干。
作为创新工作站办公室主任,王明孝担负着不仅仅是测绘人才的培养,而是整个西北战区信息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这些年,王明孝把各级奖励他的35万元拿出来奖励年轻人,给他们配备信息化设备和工具;指导年轻技术干部完成了30多项科研项目,其中16项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奖。当初这个专业对口率不足60%的技术单位,如今有17人取得了研究生学历,92%的技术干部熟练掌握两门以上专业技能,人人有科研项目,人人有学术成果,有10多个工程师成为军区表彰的优秀人才。尤其在战场环境空间地理分析研究和测绘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方面全军领先,涌现出“仿真能手”李双银、“标图快手”冯东海、“航测神手”马怀武等一批科技创新尖兵。
王明孝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完成了百余次战役集训、军事演习、抢险救灾、国家重大工程等多样化地理空间信息保障任务,在大西北的野外测绘一线,不断书写着英雄测绘兵新的历史篇章。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