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信息:中国高新网 >> 新 能 源 >> 甘肃发展风电建设“陆上三峡”风害变风利
甘肃发展风电建设“陆上三峡”风害变风利
2011年08月04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bootman 打印   字号T|T 有0人评论 有64人参与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甘肃风大,河西为最,举世皆知。风害能变成风利吗?千百年来没人敢想。但今天,正是这漫天的狂风,为河西走廊带来了新能源,带来了新生机,而这关键在思路的转变。驱车行驶在甘肃河西走廊312国道上,只见一辆辆重型卡车拉着鲸鱼般巨大的风机叶片,从酒泉驶向玉门、瓜州。国道两侧,广袤的黑色戈壁滩上,无边的白色风车林转动着巨大的叶片。在阳光的照射下,高压线塔架闪耀着银光。2006年,甘肃省委书记陆浩提出“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2008年,又提出甘肃发展风电的具体目标。河西走廊的风电建设迅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甘肃风大,河西为最,举世皆知。

风害能变成风利吗?千百年来没人敢想。但今天,正是这漫天的狂风,为河西走廊带来了新能源,带来了新生机,而这关键在思路的转变。

驱车行驶在甘肃河西走廊312国道上,只见一辆辆重型卡车拉着鲸鱼般巨大的风机叶片,从酒泉驶向玉门、瓜州。国道两侧,广袤的黑色戈壁滩上,无边的白色风车林转动着巨大的叶片。在阳光的照射下,高压线塔架闪耀着银光。

2006年,甘肃省委书记陆浩提出“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2008年,又提出甘肃发展风电的具体目标。

河西走廊的风电建设迅速升温,短短几年,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已经完工,目前装机量已超过550万千瓦,从零起步的酒泉风电产业园,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风电产业基地。

如今,漫无边际的戈壁大漠上,甘肃人正以风的速度、风的气势、风的激情,续写中国能源史上新的辉煌。

古道西风,大自然的肆虐与垂爱

甘肃河西地区风大,风灾频发。玉门、瓜州一带的大风卷走畜禽、刮光庄稼、刮倒房屋,漫天狂风让这里的农民苦不堪言。

对玉门市下西号乡农民张春科来说,这里的风给他留下不堪回首的记忆。30年前,张春科赶着马车拉着妻子去乡医院生孩子,半路上妻子盖的被子被风吹跑,等张春科追回被子,妻子已被冻得浑身冰凉。产后风折磨了张春科妻子后半辈子,直到去年去世。

然而,大自然是公平的,这让人不堪回首的古道长风,也为河西戈壁荒漠留下了永不枯竭的宝藏——风能。

甘肃是中国风能资源丰富的省区,大部分风能资源集中在河西走廊,尤以河西走廊西段的酒泉市最为丰富,这里有号称“世界风库”的瓜州县和被称为“风口”的玉门市。有资料显示,玉门市70米高度的年平均风速达7.9米/秒,瓜州则可达8.3米/秒,相当于一年到头都吹着四五级大风。

丝绸古道,长风漫天,无数文人墨客吟咏过的凄凄西风,正在酒泉戈壁大漠上舒展开一幅风电开发的壮美画卷。

油城玉门,一场随风而动的突围

玉门,农民张春科父子的家乡,一个曾经非常辉煌的名字。

1939年,甘肃玉门老君庙油井出油,日产原油27吨,中国从此告别“无油国”的历史。1957年,玉门油田当年生产原油75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87.8%,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玉门油田支撑了新中国的能源工业。

数十年来,玉门石油人始终无私地支援着全国各地的油田建设,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无数卓著功勋,其中就有著名的玉门人——铁人王进喜。

经过70多年不间断的开采,玉门油田已成为全国生产规模最小、负担最重、装备最为落后的生产单位,连续十多年生产低迷。

玉门,昔日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如今已成为一个石油资源日渐枯竭的城市。出路在哪里?

充满智慧的玉门人抓住了从亿万年前就开始吹起的猛烈雄风。

12下一页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跟帖
64人参与 0人评论
用户  密码  自动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商讯
新闻图片
中兴反击华为诉其三项专利侵权苹果未发布新一代iPhone手机致股价下跌1.6% 京沪高铁动车配3G无线网络 本月内投入运营站在蓝色巨人的肩膀上 IBM:创新是一种科学
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