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信息:中国高新网 >> 新闻资讯 >> 集思广益谋划发展为科学决策奠定坚实基础——解读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过程与内容特点
集思广益谋划发展为科学决策奠定坚实基础——解读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过程与内容特点
2011年09月01日
来源:科技部 作者:bootman 打印   字号T|T 有0人评论 有64人参与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整体部署,科技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协、国防科工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编制完成了《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布实施。《规划》具体是如何编制出台的?《规划》的体例框架基于哪些考虑?《规划》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司长王晓方。科技日报记者:《规划》编制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整体部署,科技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协、国防科工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编制完成了《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布实施。《规划》具体是如何编制出台的?《规划》的体例框架基于哪些考虑?《规划》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司长王晓方。

科技日报记者:《规划》编制历经了多长时间,具体过程又是怎样的?

王晓方:《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是始终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则。规划研究制定的过程也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规划研究制定历时约两年时间,主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是战略研究阶段,从“十一五”中后期至2010年4月以前,系统开展了科技发展重大专题调研、发展思路研究和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落实情况的检查评估。这是制定“十二五”科技规划的重要基础,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二是编制起草阶段,从2010年4月到10月份,认真吸收科技部和各部门的前期战略研究成果,广泛征集重大需求建议,起草形成规划初稿。三是集中研究阶段,从去年10月到今年2月份,多次组织专家集中研究,进行部门协调和地方调研,开展公众咨询和网上建言献策活动。四是论证审议阶段,今年2月份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咨询论证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我们注重组织领导和高层咨询。成立了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领导小组,成立了以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战略专家为主体的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专家顾问组。先后组织召开四次规划领导小组会议,确定规划工作方案、总体框架和重点内容,交流科技口各单位“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审议规划文本。四次组织专家顾问组会议和集中研讨,就规划文本框架、重点内容、重大问题等听取意见,并请专家对重点专项规划编制进行指导。

二是战略研究先行。自2008年以来,科技部及各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开展“十二五”战略研究。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共同承担中央规划建议重大课题“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研究,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供了支撑,也为确定“十二五”科技发展总纲奠定了基础。组织开展了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执行情况检查评估,对“十一五”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及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形成了总体判断。开展了重大专项、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科技人才、国际合作等15个专题和技术路线图的研究,累计形成了200多万字的战略研究报告。国内上百个研究机构,超过1000名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参与了有关工作。

三是以需求为导向。广泛征集需求建议,作为确定“十二五”科技规划重点的先决条件。2010年5月,我们面向全国统筹部署了“十二五”科技发展思路和重大科技需求建议的征集工作。36个国家部委、37个地方科技部门、11个行业协会、32家大型企业集团共反馈760多项重大科技需求建议,为选择凝练科技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的相关重点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加强部门地方协调。利用科技口会商会议,组织科技口各单位交流“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和任务部署。先后与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国务院参事室,致公党、民建、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中央,以及工信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交通部、国资委等十多个部门作了汇报和会商。召开了五个地方片会,就国家和地方规划的目标指标及任务部署进行衔接。2011年2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将规划文本正式印发征求意见,我们对部门和地方反馈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梳理出有效意见197条,直接吸收采纳了153条。

五是强化社会宣传和公众参与。规划编制过程中贯彻了“开门编规划”的工作理念,通过新闻发布会、座谈宣讲、媒体采访、科技展览等方式,广泛向社会宣传“十二五”科技发展思路;在科技部主页上开通了“十二五”科技规划专栏,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建言献策活动,共收集到各方意见、建议和评论1000余条,经过仔细梳理,把归纳出来的9个方面近100条建议吸收体现到规划文本中。在《规划》正式发布前,又首次全文上网公开征求意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

科技日报记者:《规划》文本框架的确定主要基于那些考虑?

王晓方:在凝练“十二五”战略重点的基础上,我们对规划文本框架进行了认真研究。从“九五”开始,历次五年科技规划大体上保持了一贯的体例格式,其中“十一五”科技规划是深化落实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为“十二五”科技规划编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方面,我们考虑到“十二五”科技规划是落实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承上启下的第二个五年规划,因此编制过程中注重考虑了规划体例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十一五”科技规划分为四大板块,形势与需求、思路与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本次规划在体例框架上继承了“十一五”科技规划的基本架构,全文共十二章,大体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是形势与需求;第二部分即第二章是思路、目标和部署;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至第九章,主要是重点发展任务;第四部分包括第十、十一章,主要是重点改革和政策取向;第五部分即第十二章是规划实施保障。与“十一五”科技规划一脉相承的是,在《规划》表述形式上,采取正文加专栏的形式,使正文的表述更加简洁。

另一方面,本次规划文本编制也充分体现了“十二五”阶段性特征和战略重点。我们考虑,重大任务的部署是科技规划的核心内容,选择好重大任务非常关键,既要体现与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的衔接,又要突出“十二五”的阶段性需求。因此,本次规划在体例上的显著特点是,将重点任务板块分解成不同的章节,并在一级或二级标题上予以体现。

一是科技重大专项作为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部署的重大战略跨越任务,是社会各方关注的重点。因此,我们将其单独成章进行规划任务部署。二是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是具有“十二五”阶段性特征的两大任务,是科技规划部署的着力点和切入点。我们在文本框架中将其分别列出,并细化明确了重点发展任务,着重突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内容。三是为体现中央最新精神,主要是结合贯彻落实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将加快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大任务予以部署。四是根据“十二五”国际经济科技形势的新变化和我国改革攻坚的新特点,我们将提升科技开放与合作水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列为未来五年的重点任务。

我们认为,按照以上原则安排任务,既可突出重点,体现“十二五”阶段性特征,也是在继承前几次规划体例框架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

科技日报记者:《规划》的重点内容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晓方:《规划》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集中体现了“十二五”的阶段性特征。

突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规划》最突出的特点,我们在规划编制中始终贯彻这一主题和主线。强调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实践,把支撑发展方式转变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主攻方向,大幅度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从规划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到重点任务,都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突出了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规划》强调“十二五”期间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努力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同时在目标和指标中也更加突出强调科技产出的质量和效益。

突出了科技服务民生的战略导向。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十二五”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科技发展的本质要求。《规划》在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中,突出强调了科技服务民生的重要性。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重点产业技术升级、资源能源环境技术体系等方面也都体现了科技服务民生的内容。同时还把“大力发展惠及民生的科学技术”单独作为一节加以突出。

突出了政府统筹和市场导向作用。政府和市场都影响到科技资源配置,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对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意义重大。在注重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规划》在重大专项、与国家目标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等重要方面也注意突出了政府的影响。针对科技人才、基地和科技条件体系建设等薄弱环节强调了政府的职责。同时,在产业竞争性领域或产业技术创新与转化、人才流动等方面突出了环境营造和政策引导,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突出了规划间的衔接协调。在规划研究编制中,注重加强统筹落实中长期科技、人才、教育三个规划纲要,加强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衔接,加强各部门、地方科技规划的协调。在规划的具体内容中,注重从总体上部署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知识创新工程,强化基础研究,加强科学技术普及,重视知识产权等重点科技工作;在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与教育深入结合,统筹项目基地人才以及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加强与相关规划的有机衔接。

(责任编辑:冯浩)
我要跟帖
64人参与 0人评论
用户  密码  自动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商讯
新闻图片
中兴反击华为诉其三项专利侵权苹果未发布新一代iPhone手机致股价下跌1.6% 京沪高铁动车配3G无线网络 本月内投入运营站在蓝色巨人的肩膀上 IBM:创新是一种科学
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