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修归来。王旭摄这一双双纤细的手,托起的竟是一艘艘钢铁战舰——她们圆满完成数十艘大型水面舰艇和潜艇的计划修理,维修装备900余套。这一个个柔软的肩膀,扛着的竟是一条条铁甲“蛟龙”——她们先后40余次参与重大任务技术保障,紧急抢修600余次,排除故障1000多项。她们——由6名女科技干部组成的北海舰队某舰船装备技术保障大队女子抢修队,平均年龄33岁,被战友誉为绽放在大海上的“蓝玫瑰”。破茧成蝶——一群穿军装的女“蓝领”黄海某海域,一场演练激战正酣。“电台突生故障,无法接收信号!”紧急时刻
抢修归来。王旭摄
这一双双纤细的手,托起的竟是一艘艘钢铁战舰——她们圆满完成数十艘大型水面舰艇和潜艇的计划修理,维修装备900余套。
这一个个柔软的肩膀,扛着的竟是一条条铁甲“蛟龙”——她们先后40余次参与重大任务技术保障,紧急抢修600余次,排除故障1000多项。
她们——由6名女科技干部组成的北海舰队某舰船装备技术保障大队女子抢修队,平均年龄33岁,被战友誉为绽放在大海上的“蓝玫瑰”。
破茧成蝶——一群穿军装的女“蓝领”
黄海某海域,一场演练激战正酣。
“电台突生故障,无法接收信号!”紧急时刻,女子抢修队队员谌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电台故障点在混频管,该管头部直径只有绿豆大,周围环绕着四个纤细的“管脚”,构造精密直逼“微雕艺术”。
在摇晃不停的军舰上,只见她熟练地拿起电烙铁,轻轻将烙铁尖点触地面进行降温处理,快速将四个“管脚”和电路板一一焊接,整个过程不超过30秒。她行云流水般的动作,让一旁的官兵叹为观止。
看着眼前这一幕,很难想象她刚到单位报到时竟然吃了“闭门羹”——“上舰维修,这不是女同志能干的活。”修理所老所长把她“晾”在招待所,硬是顶了3天不愿接收。
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穿上蓝色的作训服,谌丽每天跟着“老师傅”付荣亮上舰下艇,风雨无阻;看图纸、修样机、跑电路,一身油污一身汗;为了练好焊接,白暂的双手烫得满是水泡……
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走出校门,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穿军装的“蓝领”,向往已久的军营却只是嘈杂的车间和工厂,手里成天握的是钳子、扳子和电烙铁。一心想搞科研的王春华很委屈:“我想搞的是科研,而不是拿电烙铁的修理工!”?
走,还是留?王春华内心纠结。但眼前的一切又让她感怀:肩扛大校军衔的老高工们每天上舰下艇,风雨无阻。老高工付荣亮经常要钻进舱底搞维修,爬出来时总是一身油污一身汗,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咱干的活关系着战士的命,马虎不得!
谌丽和王春华的经历,几乎是整个女子抢修队的缩影。破茧成蝶,这些以前连电灯保险丝都没碰过的姑娘,开始从最基本的拧螺丝学起,一双双白皙纤细的手臂,从此和冰冷的钢铁“亲密接触”。
艰辛地付出终有收获,如今她们都已成长为军舰维修各领域的技术“大拿”——
谌丽,大队首屈一指的技术专家,能修理48种舰载通信装备;
王春华,基地维修技术培训优秀教员,参与重大保障任务20余次;
李成晶,能独立承担7种型号气象装备,先后中修舰船10条,小修舰船18条;
彭文娟,能修理保障10种导航设备,完成了400多次临抢修任务;
韩海玉,编写和修订了11种船型87部航海装备舰员维修指导卡,科研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傅海燕,累计修理通信装备500余部次,整理观通装备资料40余万字。
不仅个个技术过硬,而且追求精益求精:每次焊接既强调准确牢固,又力求焊点美观;每次拆装检试总是细心做好标记,以便官兵操作使用和下次检修;每次维修检测结束,总是习惯地把机器擦拭一遍;哪怕是缠一块胶布,都要整齐干净。
如今,她们已习惯了每天骑着自行车上码头,背着工具包上舰船、下潜艇……一天下来,她们的嘴里常飘满漆味,发丝间塞满粉尘。
铿锵玫瑰——像男兵一样去“战斗”
舰艇装备抢修是苦活、累活、急活,也是危险活,既考验人的智力、魄力,更需要勇气和耐力。这对女性来说,很多时候意味着挑战极限!
这一幕,彭文娟终生难忘——那年夏天,即将远航的海冰723船,加装在桅杆顶端的设备出现故障。接到船上打来的电话,她拿起一根防护绳缠在腰间,直奔码头。
30多米高的桅杆直指苍穹,那是军舰最高的地方,此前她没有上去过。这样的高度只能将人用吊车和铁笼送到桅杆顶端。
海风猎猎,她随着吊车“飞到”桅杆顶部。向下看了一眼,海水白花花一片,巨大的眩晕感刹那包围了她。此时,舰上的官兵默默注视着这一切。“绝对不能退缩!”她深深吸了一口气,掏出工具开始检修。半个小时,故障顺利排除。她的勇敢也赢得了官兵们热烈的掌声。
韩海玉的故事也充满传奇。这是寒冬的一天,她到某潜艇维修导航装备。经检测,故障在潜艇舰桥顶端的天线头上,距离地面高达8米。当她顺着艇壳外壁的铁梯子,好不容易爬行到天线基座旁,却发现因天冷风大,电烙铁达不到熔锡点。
没办法,她只好把自己罩在盖装备的帆布罩里施工。罩内一片漆黑,她就用嘴叼着手电筒,一个多小时后,当内舱报告装备恢复正常时,她已是牙酸嘴麻全身像散了架。
彭文娟第一次到某船修理,迎来的是战友不信任的目光:“这可是重要装备,今天你能修好吗?”如今,看到她上舰保障,战友们说:“彭工来了,问题就解决了。”
从怀疑到信任,透过战友眼神的变化,彭文娟在内的女子抢修队员感受到了付出的快乐。
紧跟海军装备转型建设步伐,身在一线的女子抢修队也在不断“充电”,其中5人已获得了研究生学历。她们多年的辛勤攀登也结出了硕果——
谌丽进行的《某新型导弹护卫舰通信系统可靠性分析与研究》,对海军舰艇通信系统研制改进提供了重要参考;李成晶主持研发了简易风速传感器;韩海玉对某特型装备保密系统进行软件升级,极大地提高了装备安全系数。
她们把“零抢修”作为最高境界,在装备部领导和大队党委的支持下,精心编写了10余部船型、80多部“航海装备舰员维修指导卡”,将复杂的装备维修原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维修小知识,制作成装备维修保养知识卡片,发到各个舰艇,有效提高了舰员的自修能力和科学管装用装意识。
目前,傅海燕和彭文娟一起承担起建设大队信息中心的重任。傅海燕说,建成后的信息中心将可以对辖区内的每一艘舰艇、每一套装备实行远程会诊、全时监控……
铁骨柔情——美丽人生融入深蓝航迹
钢铁的世界充满刚强,但仍难掩她们身为女性的细腻和温柔——
清晨,某军港码头,汽笛长鸣,一艘刚刚修复好的军舰即将起航。
此时一辆婚车开上了码头。海风中,新娘和新郎携手伫立,凝望着军舰慢慢驶离。新娘深情地对新郎说:“这是我送给我们最珍贵的新婚礼物。”
这浪漫的场景,出现在女子抢修队队员李成晶的婚礼上。
就在婚礼的前一天,李成晶还在这艘军舰上忙碌着巡检。她发现海图传真机有一根保险丝即将熔断,并及时排除了隐患。
“我们首先是军人,然后才是女人。”李成晶说,选择了军旅,选择了舰船装备维修这个职业,有些付出,注定要更多。
当年那一个个青涩的小女孩,如今都相继组建了家庭。她们的另一半都是军人。为人妻母,特别是双军人家庭,个中酸甜苦辣难以尽数——
几年前,谌丽的丈夫王强在一次任务中遭遇车祸,石膏从脚后跟打到腰部,无法动弹。偏偏此时舰艇要出航,谌丽带人连夜加班修理检试。无奈之下,谌丽从单位借了两部对讲机,一部放在爱人床头,一部带在身边。当丈夫需要翻身、上厕所时,她忍着眼泪,在舰上一手拿着电烙铁一手给邻居打电话,托人帮忙照看。
彭文娟2006年考取东北大学读研深造。不巧的是当时有了身孕。论文答辩当天,她和丈夫带着出生2个月的宝宝一起来到考场。经过一家三口的“共同”努力,彭文娟顺利通过答辩。
孩子还在吃奶,李成晶时常因为修理工作无法按时喂奶,当她满头大汗地从舰艇舱室中走出来时,没有人知道,她的奶水也浸湿了衣衫。
韩海玉的丈夫时常出海,她自己也是天天跑码头,根本顾不上家。没办法,女儿两岁就送进了幼儿园……
如今,已深深爱上装备维修工作的她们深情地说:“抚摸着那一台台修好的机器,就如同爱抚着自己的孩子;听机器正常运转的声音,就如同欣赏美妙的音乐!”
?
(科技日报)